2023-04-08 14:01:20
蘇州博物館館址太平天國忠王府,1999年邀請世界華人建筑師貝聿銘設計新館,新館建成后總建筑面積達26500平方米,造型提取蘇州灰瓦白墻城市元素,與所處自然環境、光線融合及空間感層疊推移,材料運用原木、原石、竹林和水景,最大限度地把自然光引入室內。“云”看展的蓬勃發展催生了對虛擬全景的理論研究,數字博物館導覽跨越了時空界限,對于分流看展、讓觀眾提前獲取信息大有裨益。
一、沉浸式體驗設計實踐——以蘇州博物館為例
根據導覽系統作用的不同,可分為幾類:一是定位類,這一類標識系統能夠幫助使用者確定自己在環境中所處的位置;二是信息類,能夠提供詳細的信息,在環境中隨處可見,如展館的開放時間和節目安排表等;三是導向類,引導人前往目的地,它是人們明確行動路線的工具,安全且有效率;四是識別類,判斷類工具,輔助確定目的地或識別景點。通過拼接的全景圖進行相互關聯的虛擬場景, 訪問者可根據自己的興趣點和瀏覽習慣進行空間的漫游。
(一)項目概述
“數字化拷貝出來的另一個世界,讓觀眾獲得‘浸入式’觀展體驗,一邊窩在家中軟綿綿的沙發上,一邊徜徉在全球著名的博物館中,不必奔赴千里還掐著時間……提供的照片分辨率高達數十億像素,可以點擊放大數十、數百倍觀看,相比實體博物館,教育功能更被虛擬博物館發揮得淋漓盡致”。自媒體時代形式多樣、表達明確,對涉及的主題進行綜合考慮,用戶研究及視覺符號化層面,制作周期短且更新速度快,地域文化性為內核,明確方案設計定位。
圖1 拍攝器材
虛擬現實融合涉及視覺藝術、界面、信息傳播、多媒體、數字網絡、動畫、廣告、游戲、虛擬環境及產品設計的市場層面的推廣,在大眾消費文化下的網絡市場整合了人們的碎片空間。添加一個全景漫游展示,展館的場景讓參觀者融入了虛擬環境之中,方便參觀者了解展館的藏品知識、欣賞展品又平添樂趣,可借由云臺防抖穩定器結合手機(圖1)或者數碼相機拍攝連續360度全景照片,進行圖像合成編輯,加入導覽標識,不同場景切換形成如圖2效果,在本項目中,漫游系統設計部分圍繞忠王府展廳進行,包括五個生動逼真的視、聽、觸覺一體化場景,涉及圖像拼接、添加交互連接熱點功能等方面。
圖2 體育館場館全景
(二)蘇州博物館全景導覽體驗設計案例研究
用Photoshop進行數字圖像處理,PTgui軟件荷蘭New House公司為全景拼接工具Panorama Tools制作的一款全景拍攝拼接軟件,內置一個完整的球形查看器自動拼接,基于云臺和PTgui的拼接模式,提供可視化界面實現水平、垂直堆疊、縫合旋轉和傾斜圖像,生成360°X180°的完整球型。
多媒體展示往往具有更廣泛的社會效應和文化輻射能力,研究運用720云平臺全景視頻制作軟件制作成VR視頻文件,網絡上云端分享可瀏覽作品完成立體三維場景的漫游控制設計,添加交互熱點功能,進一步提升漫游系統的規模、視覺效果。重疊拍攝的照片進行無縫拼接,可以指控、鼠標或鍵盤旋轉進行觀看,由于720平臺需要聯網,受網速限制,可隨意控制漫游過程中的速度、前進與后退的方向與放大、縮小視角。“全幀魚眼(Full Frame):Nikkor 10.5mm魚眼與Nikon以及Canon數碼單反相機搭配后得到的魚眼圖,由于圖像充滿整個畫面,所以稱之為全幀魚眼。”
圖3 蘇州博物館全景導覽
使用unity軟件的交互互動,通過觀者置于視覺、聽覺虛擬數字環境,和展館預設環境產生潛在關系,模擬暢游回應,完成仿真式體驗,營造出的空間感建立了動作及多重感官體驗的交流體系,構建了一種三維環境。圖3由15級學生畢業設計團隊案例式還原和重現貫穿,實現了動態信息全面、立體、多層次的傳播與呈現。結合影像、互動藝術,空間組織、功能布局及科技感,蘇博虛擬導覽對傳統文化進行了新詮釋,既能延續館藏藝術精華,又為觀者創造了適應時代的一種虛擬表達,提供了新的媒介傳播方式,從新媒體藝術的角度對人機交互空間進行多種可能性的探索,在感知類沉浸式體驗設計中,觀者忘掉真實世界,意識隨著設計師的引導而進行游覽。
二、虛擬全景營造出的沉浸式體驗設計研究
(一)符合心流體驗設計感
“《逸雅》中所說的‘飾,拭也’,美化意味。‘飾’即《玉篇》所說的‘修飾也’,《逸雅》中所說的‘飾,拭也,物穢者拭其上使明,由他物而后明,猶加文于質上也’。也就是‘裝飾’功能,即藝術性設計活動。”越“自然”的交互行為越能讓觀者在關注時間累積后產生“心流”,使得整個人機交互更為一體化,心流理論是由美國的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提出的一種最優體驗心理學。當整個導覽設計得流暢、接近物質世界時,營造出一種“包裹式”氛圍,觀者由于全情投入的“專注”而釋放出“心流”幸福感,這種體驗會有一種虛擬漫游其中的抽離和參與感,而虛擬導覽的導向本身就由觀者“掌控”,使得交互在提供搜索便利的同時,有了更多的代入感。在導覽設計中注重形式美學和邏輯功能模塊的設計方法。“中國博物館的城市職能缺少的本質原因之一是缺少宏觀體系的引導,復合化城市網絡的建立將彌補這方面的不足,因為博物館在城市中分布結構的合理化是其教育、服務、社區等城市智能得以實現和發展的基礎。不僅如此,復合化城市體系還鼓勵博物館以自身鮮明的形象為區域乃至整個城市的活力帶來觸發與提升的可能,以開放的建筑格局營造活躍的市民活動氛圍從而凝聚成區域復興和發展的推動力量。”具有社會性和科學價值,在多元化和可變性的時代背景下,創造空間體驗設計感。
圖4 展館信息架構
(二)體驗設計結合“人流動線”
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人民生活質量顯著提高,隨之而來的對于精神文明層次的追求也會相應提高,對于博物館的服務功能也會有不同層次的個體差異要求。人流動線圖和導覽的有機結合,符合視覺瀏覽生理習慣,博物館展館館藏的導覽設備,能讓參觀者第一時間了解到展館消息,參觀者自主選擇想要參觀的展覽展廳、游覽展館藏品,有著極其重要的大眾傳播屬性。
動線是人在室內外移動的點,連合起來成為線,注重內外通暢、脈絡清晰,為引導、均衡、服務人流線。蘇博可設計成環形動線組織模式,增加通透感,符合原設計理念、觀看習慣及箭頭指引,如圖5手繪地圖所示由起始點出發,按照博物館布局沿展廳觀看,在虛擬博物館“起承轉合”設計思路中加入方位性標識、展廳分布、背景音樂開關、語音引導和返回主頁按鍵,讓參觀者更好地進行對展品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的了解。
圖5 手繪蘇博人流動線
虛擬展廳里面可對過往展覽和正在進行的展覽做數字化保存,在主頁導覽里可分模塊類,館藏分為兩塔瑰寶、銅器、書畫、工藝品、陶瓷和彩畫這六小塊,把蘇州博物館里已存在的展品進行歸納性總結和詳細介紹,設計內容主要包括界面設計、排版設計、交互產品的設計制作,在設計導覽系統界面主要是以簡約大氣為主要風格,可以看到的是,交互的體驗感以產品為媒介,在使用過程中受限于技術短板、預算,乃至于網速,在發展磨合中改進、融合、匹配并重新塑造,以用戶為中心,讓用戶感受到美好的體驗過程,符合用戶的操作習慣。
以導覽產品為案例,模仿用戶場景,鎮館之寶的展品可以通過Cinema 4D軟件建模實現,通過強大的粒子系統、渲染模塊和三維紋理繪制功能,呈現出更具“真實感”的數碼藝術效果,加深同理心,使觀者在有限的空間里穿梭。全景看展這一產品的設計理念,可以通過二維碼、網站鏈接的方式起到對外展示的作用,也可附著在推廣文案的鏈接里,或者置于博物館官網,抑或是App應用商店中,一方面考慮到了信息時代的個體需求,冗長的產品設計已不符合信息時代的設計心理需求,另一方面也充分發揮線上產品的“補充”作用,遵循以導覽地圖用途為主的訴求,根據用戶體驗度回訪,驗證產品合理性。
結論
本文展示的云臺圖像拼接技術的系統設計,提供了一種針對展館導覽系統的互動式沉浸空間理念,融合互動和場景的實現,展示了這種更為注重像素清晰度、以高度還原感展現著新型體驗形態,崇尚“自然”精神,體現對順應產品的精益求精職業操守和負責態度,最能夠體現“人”創造第二自然人造世界的能動性和創造性。虛擬技術與計算機在輔助產品設計中的應用,提出一種闡述設計技術和仿真特點的產品設計方法,傳統在線瀏覽的靜態、文本、二維的圖像信息方式已不能滿足人們對相對單一展示形式的需求,借由認知,潛移默化達成美育人文的意義,從設計心理學層次著眼,計算機交互技術的研究是對于應用領域的拓展,發展需要技術的多元配合,整體觀、發展觀以及地域性、文化性、時代性的結合,在多元化和可變性的時代背景下,研究具有社會性和科學價值,基于人性化用戶體驗,創造出運用在虛擬空間中的設計產品。
(來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