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觀眾為本的博物館展覽模式轉向研究

2023-04-20 14:37:38

引言

 

我們可以發現,博物館逐漸從僅用于收藏到向公眾開放,從只為貴族服務轉向為大眾服務,從自發社會化轉向自覺社會化,從以物為中心轉向以人為本?,F代博物館展覽以人為本的核心就是以觀眾為本,這里的觀眾不僅是參觀博物館展覽的觀眾,也包括潛在觀眾,最終是為人的發展服務的。那么,以觀眾為本有哪些現實意義,通過何種途徑博物館展覽才能實現以觀眾為本,這些都是我們需要探討的問題。本文將會聚焦于以觀眾為本的現實意義以及以觀眾為本的具體措施,并通過實例給予論證,以期為博物館展覽提升服務水平提供理論基礎和實踐構想。

 

 

1 以觀眾為本的定義及現實意義

 

博物館展覽要想以觀眾為本策展,必須首先知道什么是以觀眾為本,即其本質內涵是什么。只有了解了以觀眾為本是什么,才能夠更好地應用于博物館策展實踐之中。因此,在這一部分將會首先探討以觀眾為本的定義。同時,以觀眾為本的理念對博物館展覽有哪些現實意義也是我們需要探討的問題。

 

1.1 以觀眾為本的定義

 

博物館展覽觀眾通俗上講就是參觀博物館展覽的人。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許多博物館將展覽搬到了線上,因此,博物館展覽觀眾除了線下親臨展覽現場參觀學習的人外,還包括在訪問博物館線上展覽平臺的人。不僅如此,在理論上,所有的社會公眾都有可能踏入博物館參觀展覽,因此所有社會公眾都可以成為博物館展覽的潛在觀眾。以觀眾為本在我國博物館界的研究中已經有了一些成果。例如,有學者研究指出,博物館展覽要重視與觀眾的互動設計,從而激發觀眾對博物館展覽以及歷史的興趣;有學者認為以觀眾為本就是博物館展覽要關注觀眾的體驗與感受,通過觀眾的反饋來評估博物館展覽的效果;也有學者指出,博物館展覽需要通過陳列語言建立展覽與觀眾之間的溝通橋梁,因此以觀眾為中心陳列展覽的首要任務是讓觀眾看懂展覽。本文認為,以觀眾為本也就是將“觀眾”和“藏品”,也就是將“人”和“物”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提高對觀眾體驗的重視程度。以觀眾為本就要求博物館展覽能夠滿足觀眾日益增長的多樣的文化需求,將單方面的知識輸出變成雙向的知識交流。

 

1.2 以觀眾為本的現實意義

 

1.2.1 符合博物館展覽發展趨勢

自從1905年我國著名政治家及教育家張謇創立南通博物苑以來,我國博物館的發展歷史已有百年之久,對博物館的研究也已經有了豐富的成果。從物人關系的角度,我國博物館研究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一是改革開放以前以物為中心的階段,二是改革開放以后以人為中心的階段。博物館本身是以文物收藏為基礎而建立起來的,傳統意義上博物館的功能即為對文物進行收藏,從藝術、技術、工藝等方面對文物進行研究等。因此,在以物為中心階段,博物館研究集中于此,但正是由于這種研究積淀,開啟了改革開放以后以人為中心研究的新階段。在以人為中心階段,博物館展覽更加注重觀眾的觀展體驗,在博物館展覽的科學性、知識性和觀眾的體驗感、舒適感之間搭建了一個橋梁,同時也衍生出了一系列的博物館觀眾研究,開啟了博物館展覽以觀眾為本的新階段。在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多樣化的當下,博物館展覽作為一個公共性的知識傳播空間,理應承擔起滿足人們文化需求的功能。以觀眾為本能夠更好地從觀眾的角度進行策展,不管是知識性還是舒適性方面,都是提升博物館展覽水平的研究視角。因此,以觀眾為本的博物館展覽理念符合博物館展覽發展趨勢。

 

1.2.2 提升博物館展覽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

 

以觀眾為本在重視物的同時,也注重觀眾的體驗。觀眾體驗舒適不舒適與博物館的服務密切相關?,F在,博物館已經不同于以往僅僅是一個展覽或者是研究機構,它已經成為人們社交、娛樂、非正式學習的重要場所之一。以觀眾為本必定要提高博物館展覽的服務水平,這里的服務包括但不限于博物館展覽空間設計布置以及博物館內咖啡廳等消費場所的設置。服務水平的提高會吸引更多的觀眾前來參觀展覽,其進行消費的可能性也就更大,能夠從一定程度上為博物館帶來收益,提高博物館經濟效益。博物館的社會效益體現為博物館向社會提供的公共文化產品所具有的公益性。公益性的一個方面就是開放性,這也就意味著所有的人都可參觀博物館展覽,博物館中的藏品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因此,以觀眾為本也意味著要關注特殊群體的需求,如2018年山西博物院和太原市盲童學校共同舉辦了一場名為“潤物細無聲—可觸摸體驗文物精品展”的展覽。這場展覽給視力障礙的孩子們接觸文物提供了機會,雖然他們很遺憾沒辦法用眼睛去看到文物的全貌,但是可以通過觸摸的方式感受文物之美??傊?,以觀眾為本對提高博物館展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2 以觀眾為本的展覽模式

 

從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知道,以觀眾為本既要重視物也要關注人,這種理念不僅符合博物館展覽研究新轉向,也符合當前博物館展覽的實踐理念,在理論和實踐方面都有很高的呼聲。目前,以觀眾為本的理念已經貫徹到許多博物館的展覽中,但是其運用并不成熟,還需要進一步完善。

 

2.1 秉持“回顧歷史、立足當下”的理念,拉近展覽與觀眾的距離

 

博物館展覽的受眾一度被理解為文物愛好者、收藏者以及研究者等相關群體。俗話說“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當博物館的觀眾擴大到整個社會中的人時,博物館就不能一味地傳達歷史信息,還應該親近大眾,將文物背后的歷史信息與時代精神結合起來,將文物蘊含的技術理念與當代技藝相結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讓文物說話、把歷史智慧告訴人們。”回顧歷史立足當下不僅能體現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特點,也能讓觀眾更好地理解文物,增強博物館展覽的可及性,拉近觀眾與博物館展覽的距離。

 

例如,旅順博物館舉辦的“筷意生活—中國箸文化展”,描繪了從新石器時代中期到當代的筷子演變發展史,展示了金箸、銀箸、漆花箸等多種實物,同時輔以大量的圖片等輔助資料,多角度展現了箸功能樣式的演變以及箸中蘊含的豐富內涵??曜邮俏覀兘洺J褂玫墓ぞ?,我們吃飯或者參與一些民俗活動時都離不開筷子??曜酉鄬碚f是一種結構非常簡單的文物,也是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的器件,參觀這種貼近生活的展覽更能引起觀眾的情感共鳴。同時,通過參觀箸的演變歷史,也可以讓觀眾體會到古人的智慧,體會到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激發觀眾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以史為鑒展望未來,秉持“回顧歷史、立足當下”的理念,才能拉近展覽與觀眾的距離,讓觀眾能夠看懂并理解展覽的含義。

 

2021年中國國家博物館推出的“中國古代飲食文化展”也是這種理念的一個代表。“民以食為天”,中華民族飲食文化豐富多樣、源遠流長,不管是盛放食物的器皿還是食物本身,以及由飲食文化引申出來的哲學觀念等,都影響著從古至今的每一代人。參觀此展覽可以體會到一代又一代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激發人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信心和勇氣。

 

2.2 采用多種形式舉辦展覽,增強展覽多元性

 

當今社會人們的生活日益忙碌,許多人沒有時間在展覽舉辦的時間到現場參觀自己喜歡的展覽,即使在周末也可能由于各種原因無法出行。近些年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為博物館展覽提供了技術支持,許多博物館如故宮博物院、南京博物院等將一些展覽搬到了線上,采取線上線下展覽相結合的手段,以便觀眾在家就能參觀豐富多樣的展覽。線上的展覽可以全方位、立體化地將展品的全部風貌展現出來,彌補了人們到現場觀看時大部分文物只能看到三個方位的遺憾。同時,線上展覽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人們可以足不出戶參觀到當地的甚至是外地的博物館展覽,這也大大節省了觀眾的時間。加之,線上展覽是一直開放的,觀眾既可以在早上進行線上展覽的參觀學習,也可以在晚上,不受到博物館開閉館時間的約束。

 

例如,南京博物院的晉國展廳采用互聯網及4D技術將展覽的整個空間搬到了互聯網上,只需打開網頁就可以游覽整個展廳的全部文物,4D技術的運用將展覽的全部包括文物及其展覽空間也進行了技術處理,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不管是在南京當地還是在全國的任何一個地方,只要有互聯網在家就可以云游該展覽。不管是線下展覽還是線上展覽都是針對觸及博物館的觀眾來說的,對于一些處在偏遠地區的或是行動不便的老弱病殘等潛在觀眾來說,他們的潛意識中更多的是博物館展覽是“陽春白雪”,這些展覽對他們來說可能仍然是不可及的。我們需要讓潛在觀眾認識到博物館展覽對于任何人來說都是開放的。例如,我們可以將一些小型展覽“送貨上門”,直接將展覽搬到農村、社區或者養老院等地方,并及時了解這些潛在觀眾的需求,為他們參觀博物館展覽掃除障礙。

 

2.3 提高博物館展覽觀眾的參與度,增強博物館展覽的開放性

 

著名博物館活動家肯尼斯·赫德森在《八十年代的博物館:世界趨勢綜覽》中提道:“好的博物館基本上是一個永不停歇的實驗室,在這里,實驗的結果使人能以更充實的知識去開始下一次的實驗,來自觀眾的這種反饋在創造著他們自己的博物館。”的確如此,現在觀眾對于博物館展覽的要求越來越高,創新意識也越來越強,自己動手設計也是當下的潮流。因此,博物館可以積極吸收觀眾的智慧,集思廣益舉辦展覽。當前博物館展覽吸納觀眾意見最常用的是線上線下的調查問卷等。除此之外,杭州博物館的“人人都是策展人”活動也是觀眾參與的典范。

 

很多博物館在展覽的結尾設置了留言板和調查問卷,以安徽博物院“南·方—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大墓出土文物精品展”為例,留言板讓觀眾盡情吐露心聲,調查問卷則從歷史知識、展陳設計包括燈光以及展線布局等、觀展后記憶等方面進行了調研。其在微信公眾號中也設置了與展覽結尾相同的針對展覽的線上問卷調查,同時也設置了針對展陳、環境、服務等方面的觀眾滿意度調查問卷,聆聽觀眾心聲。但是我們需要注意不讓留言的過程成為單方面的信息傳遞過程,給予觀眾最大可能的回應,這樣觀眾就會知道自己留言或參與調查的作用,建立對博物館的信任機制。

 

2021年,杭州博物館在建館20周年之際推出特展“糧道山18號計劃”,同時推出“人人都是策展人”活動,自“人人都是策展人”活動開展以來,已有2000多名用戶參與,策展內容超3.8萬字。 這次展覽與以往展覽的不同之處在于以往展覽大部分都是按照時間線將歷史時間鋪展開來,但是“人人都是策展人”活動將歷史文物進行敘事解構,將時間線打亂進行碎片化展示,讓觀眾自己決定按照何種方式、何種主題進行展覽設計,策劃屬于自己的展覽。無論是展覽結束通過問卷等方式調查觀眾的意見建議,還是讓觀眾自己動手設計策劃自己的展覽,都是提升博物館展覽觀眾參與度的重要方式,也是提高博物館觀眾黏性的重要手段。

 

 

3 總結

 

國家文物局發布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博物館舉辦展覽3.6萬個,教育活動32.3萬場;雖受疫情影響,全國博物館仍接待觀眾7.79億人次;策劃推出3000余個線上展覽、1萬余場線上教育活動,網絡總瀏覽量超過41億人次。 由這些數據可見觀眾對博物館展覽的熱情,“到博物館去”已經成為新的社會風尚。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提高文物研究闡釋和展示傳播水平,讓文物真正活起來,成為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成為擴大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的重要名片。因此,博物館要更加關注觀眾的觀展體驗,以觀眾為本,這不僅符合博物館展覽的發展趨勢,是提升博物館經濟效益的重要舉措,也是提升博物館展覽社會效益的關鍵一步。

 

這就要求博物館展覽回顧歷史,立足當下,拉近與博物館觀眾的距離,用歷史的營養滋養現代精神;舉辦多種形式的展覽,線上線下相結合,增強展覽形式的多元性;通過讓觀眾策劃屬于自己的展覽以及問卷調查反饋等方式,提升博物館展覽公眾參與度及參與水平,讓觀眾建設性地、主動地參與到博物館展覽策劃中,增強博物館展覽的開放性。

 

除此以外,隨著博物館功能的日益健全以及人們精神以及娛樂需求的多樣化,博物館也可以開辟文化創意空間、建設咖啡廳等以滿足人們的社交需求等。同時,博物館展覽也要逐漸提升服務水平,增強社會關懷,例如將文物說明牌的字體放大方便老人觀看,設立母嬰室等,這些都是以觀眾為本的體現。

 

(來源網絡,侵刪)

2020亚洲视频免费在线观看,中国国产高清免费AV片,暖暖在线观看视频播放 视频,中文字幕乱在线伦视频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