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19 15:30:18
“十三五”以來,中國平均每兩天新增一座博物館,平均每25萬人擁有一座博物館。截至2020年底,全國備案博物館總數達5788家。近日,多部委聯合印發了《關于推進博物館改革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了到2035年我國將基本建成世界博物館強國的目標,并從優化博物館體系布局、夯實博物館發展基礎、釋放博物館發展活力以及優化博物館發展環境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政策舉措,其中,重點提到智慧博物館建設。
實際上,智慧地球、智慧城市、智慧街區等概念層出不窮。博物館智慧化建設,是博物館自身在世界智慧化浪潮中與時俱進的主動選擇。中國在實行博物館免費開放后,于2014年就在多家博物館開展了“智慧博物館建設試點”。“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也有類似提法,《意見》的發布,可看作是規劃的具體延伸。
智慧博物館建設所聚焦的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5G等眾多領域,并非為博物館專門打造。也就是說,這些新技術并不會天然地為博物館帶來全新的變化,某種程度上,它甚至與博物館的傳統工作模式大相徑庭,因而需要我們找到對接的恰當路徑,才能大放異彩。智慧保護、智慧管理、智慧服務就是目前我們找到的切入點。
從文物保護角度來看,運用相對成熟的新技術對文物進行保護,已經是業內共識。智慧保護代表著新技術在文物保護領域的最新應用。通過智慧保護,不僅能夠建立環境監測與調控系統對文物進行預防性保護,建立文物修復管理系統、提升文物修復能力,還能從某種意義上實現文物的“永生”。正所謂“絹壽八百、紙壽千年”,無論保護水平如何高超,都無法扭轉這一必然趨勢。在這樣的情況下,采用最新技術對文物進行數字化保護,盡可能完整、真實、準確地復制現存的文物,把文物本體承載的所有信息精準復制下來,從而使它的信息和價值能夠傳承下去,即可變相實現文物的“永生永存”??梢哉f,對文物進行智慧保護,不僅僅是博物館的發展趨勢,更是文物保護的必然要求。
博物館智慧管理主要分為內部管理和外部管理兩大板塊。外部管理主要圍繞觀眾及其活動展開,通過對觀眾信息、行為等數據的采集、分析和利用,優化博物館運營方式,同時為觀眾提供更加高質量的服務。內部管理包含的藏品資源管理、財產資源管理和人力資源管理等業務,其涉及的技術和架構與社會其他行業聯系最為密切、發展最為成熟,并一定程度上已經在某些行業中得到了驗證與實踐。特別是在我國電子商務十分繁榮的情況下,物流、倉儲行業的智慧化程度很高,且經受住了實踐的考驗。這無疑為博物館內部管理的建設提供了參考借鑒和技術支撐。
智慧博物館通過虛擬現實、數字展示、體感互動、智慧導覽等技術,為展廳中的觀眾提供全方位、沉浸式的高質量體驗;通過舉辦配套的“云展覽”為非現場觀眾提供服務,打破博物館服務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通過建立文物知識圖譜與知識平臺,提升博物館教育質量,打造可參與、可互動、可分享的高質量博物館,使得文物真正“活起來”。新技術除了在展廳中為觀眾帶來全新體驗外,還可為老年人、殘障人士等群體提供良好體驗。智慧服務的潛力大,也需要用心用功對待。
智慧博物館建設對接的是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博物館的智慧化建設帶來的是與社區合作的可能性,是虛擬展覽進入城市公共空間的更多方式,是全天候、全方位、永不落幕的奇妙探索,這也是其關鍵科學技術將納入各類國家科技計劃予以重點支持的原因。
博物館的定義、功能、形態不斷發生變化,智慧博物館建設將為博物館注入新的活力,沉寂在角落的文物將會被善于發現的眼睛點亮,“千館一面”的現象將得到極大的改善。當然,無論博物館如何“智慧”,其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使命不會改變,輝煌燦爛的文化遺產才是博物館建設的永恒基石。
(來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