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28 14:35:47
當前,年輕人“博物館熱”持續升溫。社交媒體上,越來越多年輕人分享打卡博物館的體驗,線下打卡展覽、線上云逛博物館成為年輕人的一種休閑、社交、生活方式。某短視頻平臺《2023博物館數據報告》顯示,00后中愛看博物館相關視頻的人,相較其他年齡占比更大。據有關平臺統計,關注博物館信息人群中,18~30歲人口的總占比近50%。(據6月27日《光明日報》)
“博物館熱”在年輕人當中的興起,無疑是一件值得欣慰、欣喜的事情。年輕人熱衷于逛博物館,折射出的是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因為認同,所以喜愛。年輕人對古人的生活方式、古時的生活圖景、古人的精神世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對中華民族從哪里來、中華文明的起源等懷有旺盛的求知欲,這促使他們走進博物館,自覺地去了解中華民族深厚的歷史底蘊。
這當然是我們所愿意看到的,對博物館的日益喜愛,不僅讓年輕人的旅游活動變得更加豐富、多元,而且對于增加年輕群體文史知識,推動他們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以及增強年輕一代民族自豪感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與此同時,一些專家也對于博物館熱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概括一下,就是年輕人對博物館既要喜愛,更要深愛。一些業內人士擔心,年輕人是否只是為了湊熱鬧?或者是在一些網紅文創產品的影響下,跟風走進了博物館?如果只是走馬觀花式參觀,留下浮光掠影的印象,就很難真正學到歷史文化知識、獲得自我提升。
這樣的擔憂并非沒有道理,所以我們不但需要年輕人“走近”博物館,還需要他們“走進”博物館;不但需要他們走進博物館,同時也需要精神和靈魂走進博物館。這就對博物館管理者,提出了更高要求。讓年輕人從博物館這座人類文化寶庫中擷取文明果實,博物館方面就要加強對文物的學術研究,對文物內在價值、歷史文化背景進行深入挖掘闡釋,而非一味重視展覽的“熱度”“人氣”“轟動效應”。
博物館在接待越來越多年輕觀眾的過程中,堅持創新文旅融合形式值得肯定,但尺度把握同樣重要。無論是AR、VR等數字化手段,還是拍照打卡的“高顏值”展區,抑或“劇本游”“夜游博物館”等活動,種種創意策劃要為展覽的內容服務,不應“喧賓奪主”。博物館還要慎重對待商業化、娛樂化的趨勢,將文物保護和旅游開發結合起來,將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統一起來,要堅持“內容為核心”理念,提高文化消費品質,推動文化資源與現代生產生活相融合,不斷滿足當代年輕人多樣化的博物館參觀需求。
(來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