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01 15:45:05
今年5月18日是第47個國際博物館日,國際博物館協會確定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為“博物館、可持續性與美好生活”。圍繞這一主題,全國各地博物館將舉辦豐富多彩的活動,讓人們感受博物館的力量??梢哉f,從1901年云南府博物館的創立,到如今全國數千家博物館免費向公眾開放,博物館正成為城市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近年來,隨著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文物活起來、火起來,全國各地的博物館守正創新、持續探索,正日益成為熱門城市旅游目的地、城市流量的重要入口。據國家文物局不完全統計,全國6000多家博物館“五一”假期共接待游客超5000萬人次,達歷史同期最高水平。博物館旅游的火熱正體現了游客文化旅游需求的提升,曾經走馬觀花、拍照打卡等簡單的參觀游覽已不能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
對此,博物館在文旅融合方面的建設投入巨大。在硬件方面,智能導游、裸眼3D、數字化展示等成了眾多博物館的新標配,文物活化舞臺劇、形式多樣的文創產品等文旅產品與體驗形式,既有新鮮感又有話題性,在互聯網社交平臺上形成了巨量的熱搜話題;而在軟件方面,各博物館也積極呼應游客的文化需求,陸續上線優質且具創意的展覽、主題文化活動,不斷打破文化的壁壘。
也正是由于博物館愈加重視自身在促進人民群眾健康福祉尤其是提高精神生活品質方面的作用,讓博物館的文化活動愈加“接地氣”,愈加注重對于社區、鄉村的文化影響。比如近年來,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的博物館策展中就出現了文博、科普進社區、藝術樞紐站等新概念,從鼓勵、帶動藝術家、文博專家進入社區,激活公共文化教育板塊,到主動介入社區微更新和社區公共文化服務項目,逐漸形成了具有文化品牌意義的節慶活動和藝術社區;在鄉村振興中,逐漸興起的小型博物館正成為鄉村記憶、民俗風情的“儲存器”,聯結著鄉村的昔與今,為鄉村旅游提供了新的體驗。
博物館與社區、鄉村的共建發展就是建立博物館與居民的直接聯系,讓博物館“走出去”,使深藏于博物館的文物和文化知識可以在家門口細細品味,推動博物館公共服務進一步延伸和覆蓋。
從曾經的“請進來”到如今的“走出去”,博物館發揮社教功能的手段也逐漸拓寬。近年來,為不斷提升博物館社會教育功能的豐富性、生動性,在傳統參觀講解和研學等活動基礎上,全國博物館積極創新,探索出各具特色的社會教育形式,形成了多種公益新品牌、新IP。
故宮博物院推出“故宮小書包”公益活動,向全國6000所鄉村學校各捐贈一個書包,內含故宮出版的集中體現中國書法、繪畫、器物、建筑、歷史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通識性圖書共69本;中國電影博物館則將電影作為開展社會教育的生動教材,不僅聯合中小學設計開發素質教育藝術課程,更開展了“中華少兒電影配音大賽”,鼓勵青少年主動學習,培養其終身學習的習慣;上海博物館更是不斷探索如何提升老年群體的參觀滿意度,并面向老年群體開發了“銀發課程”,設計了篆刻、書法、插畫等一系列實踐教學課程。
新時代下,博物館的發展無疑面臨著巨大的機遇,前景廣闊,大有可為。“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 只有從歷史文化中汲取前行的精神力量,博物館的價值才能不斷顯現,為人們帶來知識與文化的滋養。對此,我們也不禁期待全國各地博物館堅持守正創新,為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貢獻力量,為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賦能添彩。(劉源?。?/p>